服務故宮45年的老故宮人石川榮新書「故宮在台灣」今天發表,書中揭密台美斷交後,故宮文物如何克服障礙二度赴美展出的祕辛。
台灣文創平台發展基金會出版「故宮在台灣」新書,邀請國立故宮博物院參事石川榮,透過他的文字述說故宮博物院來台灣後,如何走出沉默,進而提升科技典藏,宣揚創新理念而邁向巔峰。
「故宮在台灣」其中一個章節提及故宮文物第二次赴美展出所經歷的一波三折,民國50年故宮首次精選253組件文物,赴美五大博物館巡迴展覽,1年多展期參觀人次達48萬多人,更引起西方對中國藝術的研究熱誠。
但隨中華民國在民國60年被迫退出聯合國,台美於67年斷交。當時故宮院長秦孝儀希望以藝術文化突破外交困境,便於85年籌辦第二次赴美巡迴展覽「中華瑰寶」。
石川榮寫到,當時「中華瑰寶」展籌備過程曲折,初期預算就遭立法院擋下,還遇上展品安全、民眾抗議等事件。
石川榮今天在發表會上也說,美國國內展品最高投保金額為3億美元,但當時「中華瑰寶」展品珍貴,台灣認為至少需投保10億美元,當中7億美元保額需要新台幣8000萬元保費,原本要向美商募款,卻遭大陸官方施壓。
他回憶說,當時外交部長錢復相當支持赴美展覽,獲行政院協助下,決定由外交部「國際事務活動」費支出,才解決困境。
但是又遇上另一個困境,預算送進立法院二讀時,遭反對黨立委要求赴美文物要賣票回收新台幣8000萬元,但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不收取門票,事情陷入膠著;所幸最後在三讀時獲得翻案,得到30名立委連署復議案,突破障礙。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