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對全球經濟的悲觀看法顯然多慮了。美國、中國、日本等三大經濟體情勢大好。除非歐洲情勢嚴重惡化,其他開發中國家意外發生重大災難,否則全球成長看來可能溫和加速。
經濟成長的速度和持續期間,部分取決於無法預知的事:全球成長率的長期趨勢。大家都想知道這個數字,以更輕易預估稀有資源的壓力,或判斷未來到底會通膨或通縮。若能事先得知經濟成長會高於或低於趨勢,要斷定全球總體經濟政策是太寬或太緊,就容易得多了。
可惜潛在成長趨勢藏在許多不確定因素下。另有生產因素相加後是否等於所得總額的問題:所有國家能否都依自己的長期潛力同步成長?例如,大宗商品價格飆漲時,商品出口國能以健康速度成長,但進口國會受衝擊,反之亦然。
歷史多少可為殷鑑。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1980年代全球經濟成長平均3.4%,1990年代則為3.2%。許多經濟學家把3.3%視為趨勢成長率的合理預估值,問題是外表的穩定隱藏了許多變數,就國家而言,也掩蓋了從一個十年到下一個十年的變化,如日本1990年代的成長表現遠不如1980年代。
21世紀第一個十年的成長率,比許多人所知的好得多,儘管稍後幾年陷入衰退。2001-2010年間,全球經濟成長平均3.7%,優於1980和90年代。包括我在內的部分人士強調這是因為金磚四國崛起:從結構發展可看出更快的成長趨勢。但其他人則歸結為寬鬆貨幣政策的影響。依照這種較悲觀的看法,這十年商品價格飆漲是通膨現象-意味全球入不敷出,2008-09年的崩盤也就在劫難逃。
這些詮釋各自暗示應採取不同的政策。比方說,悲觀派主張,許多新興經濟體動盪不安,應祭出資本管制。我並不贊同。儘管全球波動劇烈,但許多新興經濟體表現良好。別忘了聯合國原本希望1990-2015年間將赤貧人口減半,結果提早五年達標。
展望未來,有許多要仰仗中國。2013年底前,中國經濟規模可能再增1兆美元至逾9兆美元,是美國的一半以上。這麼大的經濟體持續高速成長,將推動全球成長趨勢。
依中國政府上月提出的新政策框架,和中國相關金融市場的論調轉趨樂觀,我仍持續看好快速擴張。果真如此,那麼世界其他地區必須大難臨頭,才會讓全球成長率回落至1980和1990年代的水準。
當然這也不是不可能。歐元區、日本、英國、美國等先進經濟都面臨挑戰,部分新興市場也一樣。但仔細觀察上述國家近來表現,不太可能出現大退步。
隨著這個十年持續向前走,大家會驚喜地發現全球成長超乎預期。
(作者Jim O'Neill為前高盛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彭博資訊專欄作家)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