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嶽麓山屹立於湘江西岸,古木參天,景色清幽,圖中為愛晚亭。 (本報系資料庫) |
長沙是一座有兩千多年悠久文化歷史的古城,早在二千多年前春秋時期,就是楚國雄踞南方的戰略要地之一。
漢朝劉邦立國後,於西元前206年改臨江為長沙,並設立漢朝的屬國-長沙國,自此之後,長沙開始築建城牆,逐漸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長沙因為據有險峻的地理環境,所轄地區又盡為富庶之地,經濟與交通均較為發達,故歷代以來,都是名人、文士輩出的地方,文化藝術極為繁盛,在中國的文學史上佔有極高的地位。
長沙位於湖南省中部,湘江下游,轄長沙、瀏陽、寧鄉3縣和芙蓉、天心、雨花、嶽麓、開福、望城6個區,長沙位於湖南省中部,湘江下游,轄長沙、瀏陽、寧鄉3縣和芙蓉、天心、雨花、嶽麓、開福、望城6個區,境內的主要河流有湘江與瀏陽河。總面積12500平方公里,總人口700多萬,其中城區面積352平方公里,年均溫攝氏17度上下。
長沙主要的風景區有嶽麓山、橘子洲、天心閣、烈士公園、月亮島,主要名勝古跡有馬王堆漢墓、嶽麓書院、開福寺、陶侃寺、賈誼故居等。
浩瀚的歷史長河,燦爛的古代文化,給長沙這塊古老的土地留下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產。原始社會時期的長沙,已與黃河流域溝通,成為江南文明較早地區之一,形成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精神文明的一個側面,現長沙被列為省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45處。
其中,最具盛名的有嶽麓書院、古麓山寺及麓山寺碑、禹王碑、開福寺等歷史名勝,以及馬王堆漢墓和保存完好的女屍與3000多件出土文物。
嶽麓書院座落在湘江西岸的嶽麓山下,宋太祖開寶九年(西元976年)由官府捐資興建,距今有1024年的歷史,有「千年學府」之稱。書院規模宏大,全盛時期有學生達千餘人,故稱「瀟湘洙泗」,幾與孔子在家鄉講學的地方齊名。
尋幽訪古 遙想當年盛況
麓山寺,藏匿於嶽麓山腰的古木叢中,這裡「石蹬羊腸險,雲門烏道懸,半山還翠蓋,萬壑響清泉」,石徑迤麗,古木參天。寺院為西晉泰始四年興建,歷屆住持多為高僧,唐朝詩人杜甫在「清明」的詩中,描述人們當時燒香朝佛的盛況:「蓍處繁華矜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渡頭翠柳豔明眉,爭道朱蹄驕齧膝,此都好遊湘西寺,諸將亦自軍中至」(湘西寺即麓山寺)。現雖時隔千年,歷盡滄桑,長沙人也不像那時千人萬人前往朝香拜佛,但寺內還是一年四季香煙裊裊,鐘磬木魚之聲不絕於耳。
長沙開福寺,也是中國佛教著名禪寺,創建於後唐明宗天成二年(西元927年),現建築面積約16000平方米;佛殿有三進,第一進為三聖殿,第二進為佛殿(即大雄寶殿),第三進為毗盧殿。東邊廂房有客堂、齋堂、庫房、方丈居室;西邊廂房有說法堂、禪堂,「碧湖詩社」舊址。大佛殿內,供有佛像和羅漢像。
到長沙旅遊,尋訪歷史名勝和文物古跡,人們最感興趣的是保存完好、距今兩千一百多年的西漢女屍及出土文物。
長沙西漢女屍是1972年從東郊馬王堆漢墓群一號、二號墓挖掘出土的,當時屍體保存完好,皮膚具有彈性。墓中出土的文物也非常豐富,內有帛書、帛畫、竹簡、漆器、絲織品、木俑、陶器、農畜產品、中草藥材等文物,共計3000多件。
湖光山林 吸引旅人駐足
此外,長沙一些漢代以前的古墓葬中,還出土大量商周的青銅器,秦漢的兵器、漆器,唐宋的陶瓷器,元明清各代的文物。這些文物都凝結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展示了古代長沙的燦爛文化。迄今為止,中國第一把鋼劍,第一支毛筆,第一張地圖,最大、最早、最完美的青銅樂器,最完整的古棺、古屍,最精美的漆木器、絲綢織物等,都出自長沙,展示了遠古時期長沙獨具特色的文明。
嶽麓山屹立於湘江西岸,山上,古木參天,層巒疊翠,秀如琢玉,山漳泉流終年不涸,蘭芷芳馨,隨風指面。特別是深秋時節,楓葉經霜,漫山紅遍,與天上白雲藍天,山下清江綠水交相輝映,景色端麗凝重;登上山巔雲麓峰的望湘亭,俯瞰長沙,萬千景象,盡收眼底。
湘江河中橘子洲,南北長5公里,東西寬100來米,四面環水,宛如一巨型遊輪,泊定江心。這裡春季嫩柳低垂,隨風飄拂;夏季百花爭豔,芳香四溢;秋季橘紅果熟,丹桂飄香;冬季雪壓青松翠竹,銀雕玉琢。一年四季景色各異,引人入勝。
天心閣,雄踞古城最高處,樓閣高聳,樹綠成蔭,登閣遠眺,「四面雲山皆到眼,萬家燈火最關心」。
烈士公園,位於市區東北部,面積120公頃, 園內青松翠柏,虯枝曲幹,蓊鬱青蔥。寬闊的嚴嘉湖南,碧波蕩漾,形狀各異的亭、台、樓、閣、橋、榭、舫等,,掩映在湖光山林之中,置身其間,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