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雖然全家主動搬出老村14年了,陳積強每個月仍會回老宅子轉轉,他說那裏是自己的生養之地。慶倖的是,老村就在新家門口,每天有專人看管、打掃,有五湖四海的人前來參觀。
今年51歲的陳積強是山西省晉城市皇城村村民,也是清代名臣、康熙老師陳廷敬的第21代後人。雖然他再也不願過老村裏交通不便、居住擁擠的日子,但不斷豐富的物質生活卻無法撼動「鄉情」在他心中的地位。
「當年大家圍坐在炕上打牌,蹲在臺階上吃飯,那感覺相當親切。現在每月都會去看看老炕,睡一晚上才過癮呢。」陳積強說,老宅子裏面原來住了3大家,共37口人,從小孩兒到80多歲老人,每天都很熱鬧。
如今,緊鄰皇城村,700多戶居民和陳積強一樣搬進了花園式小洋房。從供應米麵肉蛋菜、醫療保險費用全部報銷,到子女從幼兒園到大學教育費用由村集體經濟解決……皇城村村民每人每年享受到近萬元的福利。
皇城村位於太行、王屋兩山之間的沁河岸畔,是清代名相陳廷敬故里。記者登上這裡的標誌性建築——百尺山河樓,俯視著明清時期留下的滄桑建築和嶄新的別墅式小洋樓,這塊彈丸之地上發生的巨變,引人思考。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皇城村,人均收入不足60元。改革開放後,村民憑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建起了煤礦。在過度開掘和礦區面積萎縮的背景下,從1998年起,皇城村用3年多時間,完成了投資過億、總建築面積超10萬平方米的皇城相府古跡保護和旅遊開發。
2003年,皇城村又「以煤炭作後盾、旅遊打品牌、高科技求發展」,成立了皇城相府集團公司,旗下包括4家煤礦,制藥、鋰電池、新能源汽車等19家企業,解決本村及周邊7000人就業。
皇城村村委書記張家勝表示,通過特色城鎮化建設把拴在土地上的農民解放出來,通過統籌安排居住區、工業生產區、旅遊發展區,致力於營造詩意般的幸福家園。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老皇城村——皇城相府已經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5A級景區。2013年皇城相府接待遊客近160萬人次,門票收入達1.2億元,旅遊綜合收入達3.6億元。
「皇城村是在煤炭支持下發展的,但3年前就已經脫離煤炭,開始盈利了。」皇城相府景區總經理苗小留說,景區每年扣除行銷宣傳費用3000多萬元外,還向集團公司上繳利潤2000多萬元。
有了經濟收入,老村保護也有了堅強後盾。苗小留告訴記者,每年皇城景區都會單獨拿出300多萬元用於文物古建修繕,並派專人看管、打掃。
聊起現在生活,52歲的皇城村民陳曉拴用「家裏住洋房,門口守鄉情」來形容。他告訴記者,由於交通不便、居住擁擠、生活垃圾無處倒、吃水困難等各種原因人們才願意從老宅搬遷出來,如今,老村既得到了保護利用,老百姓的生活也實現了水電暖氣一體化,達到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條件。
「走幾步就『回家』了,小時候老埋怨家裏樓梯太多走得累,現在還會專門帶上親朋走走石階。」陳曉拴說,現在古村破敗、消失的很多,但自家祖宗的老宅子保留了下來,作為陳廷敬的第20代後人,感到很自豪。
【2014-01-07 新華社】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