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在大專校院任教的許育仁,收藏大台北交通票證涵蓋民國38年起的公車紙票。 記者高宛瑜/攝影 |
目前在大專校院任教的許育仁,收藏大台北交通票證涵蓋民國38年起的公車紙票,從最早的3角車票到現在的悠遊卡,曾因收藏最多悠遊卡限定版,被悠遊卡公司封為「限定卡王」。
他收藏的早期公車紙票也被北市公車聯營管理中心,收錄在首次發行的「懷舊公車月曆」。
53歲的許育仁從出社會開始收藏,有趣的是,他曾因收藏一名建中生的學生票被報導。事後那名已成人的學生打電話給他,劈頭就問:「你怎麼會有我的學生票?」得知緣由後說,當年可能夾在書裡被資源回收,難怪找不到那張車票。
從許育仁收藏的大台北交通票證中,可看出公車運輸歷史演進。早年公車都是自營,各家業者有不同車票,不能共用;民國66年起,北市交通局整合公車業者成立聯管中心後,只要購買車票,就可搭乘所有北市聯營公車。
另外,最早的學生票3角、普通票5角,還有軍警優待票、甚至有記者車票。民國39年,台灣地方自治推出紀念車票,是收藏家競逐的目標,他曾花2萬買下整套5張的北市自治紀念車票。
隨著經濟起飛、物價上漲,票價也逐步攀升,普通票價從5角調整到7角、1元、1.5元等,到70到80年代,票價漲為10元。
民國50、60年代,通勤族或學生每天搭公車,公車業者推出回數票,讓乘客以優惠價購買。接著是公車儲值卡也是一大演進。
許育仁說,最早台北到新店還得坐橫跨高速公路的「金馬號」,現在搭捷運即可。看他的收藏就像看一段公車史。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