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基證總經理丁紹曾表示,目前發展OSU最大困難,根據他的觀察,就是身分限制與賦稅制度。
丁紹曾說,目前在台灣從事OSU理財行為,首要條件就是要具備外國人身分,才能利用OBU開放的條件進行理財,反觀鄰近的香港、新加坡兩地區,只要屬於擁有相關金融知識、資產水準達到門檻的投資人,就可做OSU的業務,不會限制只有外國人能做。
目前台灣能做OSU理財的外人占比約15%,才會導致其他不合資格的高資產客戶,資金全都往海外流,除了業者在產品多樣化、自由化上要多多努力,他建議,也應放寬參與者的理財身分條件。
除了外國人跟本國投資人,要比照香港、新加坡客戶規範,不受國籍身分限制外,丁紹曾還認為,稅負制度也應進行修正,建議政府應重新檢討境外所得課稅制度,將其簡化,或許更能課到更多的稅。
由於台灣目前稅負制度繁瑣,導致台灣的高資產客戶為了避稅,會將資金分離,部分資金更因此停泊海外,沒有回來台灣,因此讓稅負簡化之後,有機會課到更多的稅,預估台灣人資金出走海外的10兆資金,至少可以回來3~5兆,有助於台灣金融市場的深化與發展。
元富證券副總經理瞿玉娟也認為,實務上而言,稅負可以採分離課稅的制度,並可以用一種發展期的概念,在OSU發展的期間,至少給予五到十年稅負上的相關優惠措施,等市場發展成熟後,再研議新的更公平的課稅制度。
瞿玉娟觀察鄰近國家表現,香港稅制對利息所得課徵16.5%稅率,導致其財富管理市場,喪失了某些的優惠,降低了吸引力,反觀新加坡,為了發展金融市場,政策提供OSU免印花稅、利息所得稅的措施,只有課徵10%的營業所得稅,新加坡因此成功吸引國外的資金進駐當地市場,繁榮了星國的金融。
此外,台灣的OSU發展,還受限於資金調度的規範。瞿玉娟透露,目國內銀行業者,幾乎都把把券商當成異業,而非同業,可提供調度資金額度很少、利率偏高,經常造成外幣調度資金的困難,希望政府可以提供協助,讓銀行業可以給證券更多的額度與方便。
淡江大學財金所教授兼兩岸金融中心主任林蒼祥,對身分別限制也認為有必要放寬。他表示,政府要發展OSU,除了適度放寬國內專業投資人資格外,也應考慮放寬自然人參與,才有機會做大商機。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