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厚穎
談論中國,無法不講講中國共產黨,中共的統治不但影響著中國政治,也深入經濟與社會。台灣在經貿與地理位置上與中國的接近,又讓了解中國政治變得格外重要。
自從「和諧」被戲稱為「河蟹」以後,人們心中的疑問除了「這可以吃嗎?」之外,也有了負面的意涵。但和諧卻是觀察中國政治很重要的一環,雖是胡錦濤所提出,但運作邏輯在中共政治中由來已久:它其實就是調和利益,搓湯圓。而利益無所不在,也是驅動奸商政客,或者大多數人行為的動機。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政治,我們追著利益,也可以看懂中國政治。最後,權力決定了湯圓怎麼搓,利益怎麼分配。本文從和諧、利益、權力等三個概念來解析中國政治,提供讀者一個理解中國的角度。
洞見一直以來,除了介紹國際事務之外,根本核心價值也是為了提昇公民參與。近年來台灣有越來越多公共事務與中國相關,而我們如何認識中國,也就決定了我們怎麼思考台灣的應對策略。
黨 vs. 國:權力,誰講話大聲?
如果你覺得政治人物一堆頭銜很讓人眼花撩亂,你大概不會喜歡中國的政治體制。中國的政治體制在共產黨一黨專政的情況下,統治菁英與政治參與基本上都是在黨內產生。黨國,黨在國之前,在中國所有的政治、軍事、國營企業、學術單位等,都有黨組織的存在,又被稱為「黨組」,領頭的人被稱為「黨組書記」,成立目的是在貫徹執行中共的政策。共產黨組織就像是中國的神經系統,由黨組伸入各個單位,然後成為那個單位的「領導」。而黨掌控了整個國家所有的人事任命,你可以想像,當你的升遷與考績都是由黨組織決定時,誰真正掌握了權力?
中共黨國體系。
筆者大學時第一次與大陸學術交流,全體合照時,看到大陸訪團的大學黨組書記指著該校校長的鼻子,要他幫大家拍照,我在當場楞了幾秒。在中國,所有的職位,黨職都高於政府職位。了解這一點,中國發生的很多事情,便看得清楚。黨才是利益交換、決策、的主要場域,而要找能做決定的人,看黨的職位參考價值更大。
決策與領導
不知道各位對「中南海」這個詞的印象,除了保鏢之外,還有哪些?中南海是北京故宮裡,中國最高領導人們的辦公地點。南院是中共黨中央辦公所在地,北院則是中國國務院所在地。其中最核心的領導團體,是中共的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總共常務委員就只有七個,這七個人決定了中國最重要的國家政策。
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
Insight-Post
這些領導者分別有自己負責的政策領域,同時也會混合分組成不同的「領導小組」。由這樣集體領導的方式來進行決策。例如中共的對台政策,就有一個「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由習近平親自領導,同時也有其他常委參與。這些政治局常委的產生方式,多半是由退下來的領導人們,在派系平衡與專業背景平衡的考量之下,作出的決定。因此,雖然他們之間有順位的差異,但每個人的背後都代表了一定的勢力或利益集團,並非什麼事情都是總書記老大哥可以不顧他人意見獨斷的。
紛雜的利益:並非鐵板一塊
說來弔詭,一直以來大家認為中共獨裁,肯定是一條鞭下來,老大說了就算,或許很難想像竟然中共內部也有某種平衡的機制?對於任何政權來說,不管民主或獨裁,最重要的事情都是維繫政權存續,差別只在,民主政府與獨裁政府獲得權力的方式不一樣,自然也就需要用不同的手段來維繫生存。
中共作為一個政黨,竟然能夠壟斷中國十幾億人口的政治、軍事、社會機構與人事安排,這個政黨如果要能維持政權的穩定,勢必要容納非常多不同利益集團、政治派系的支持。如果掌權者選擇不顧其他派系死活,堅持推動引發反彈的政策,那麼領導高層之間的內鬥就可能出現,甚至造成中共統治地位的動搖,因為這個政權無法再掌握足夠利益集團的支持。
根據美國的中國研究權威學者 Susan Shirk 分析,六四天安門學運之所以能夠成為燎原之火,而沒有在第一時間被壓制撲滅,便是由於當時中共領導高層內部出現路線的矛盾分歧。而在六四之後,中共的統治階層便非常小心地避免黨內利益集團的嚴重分歧,其作法便是設法避免中央政治局的這群領導人們有人壟斷權力而獨斷獨行。
因此,我們在觀察中國政治與政策時,思考背後誰獲利、誰可能受害而反對?便可約略推斷出這個政策背後究竟是誰在主導,哪一個利益集團成為最大贏家。
習近平與美國國務卿凱瑞。(Photo: US Government Work/Public Domain/goo.gl/LfCuNc)
河蟹社會:湯圓搓得圓,大家笑得甜
自從中共前總書記胡錦濤提出「和諧社會」的概念以後,「河蟹」從此成了嘲諷中共密室政治與掩蓋反彈聲浪的術語。但這個和諧的概念,卻是中共用來調和社會中不同利益集團利益分配的邏輯。根據 Susan Shirk 的分析,和諧的意義就在於「沒有一個集團因為該項改變而損失利益」,如果你在這邊損失了利益,就會設法在其他地方幫你補回來,而最終達成大家都可接受的結果。
了解這點對我們認識中國有什麼幫助?很多人在看待中國的時候,多假定中共是一個紀律嚴明,內部決策目標有高度一致性的組織,而中國又由中共所控制,所以往往會認為,凡中國對台友好行為必是精心策劃,有統戰目的;若對台灣比較不好了,或者對台灣要求變多了,則肯定是想對台灣加以威嚇。
但很有可能該政策只是內部利益協調後的結果,而其目的與統戰台灣沒有直接關係。而許多我們認為可能拿來箝制台灣的工具,也可能因為與其他利益、政策目的衝突而選擇不採用。這些因素會是台灣在考慮與大陸交往時,判斷風險的考量之一。
中國改革面臨的挑戰:以國營事業改革為例
在2013年11月,中共第十八屆三中全會所推出的改革方案,推出了非常多層面的目標,其中一個值得一提的,便是國營事業(國企)改革。國企無疑是中共內部最大的利益集團之一,改起來是可能動搖國本的。國企是黨政要員退休養老的肥缺,也可以用來培養政治派系的人馬,地方政府更是要依靠成立自己的國企來壟斷地方經濟,或者美化經濟數據。
如今如果要進行改革,勢必會牽動這些人的既得利益。但中國國企如果不進行改革,貪腐、無效率,就會成為中國轉型為內需市場,並且朝創新經濟邁進的嚴重障礙。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預期,中國領導人如果要針對國企進行改革,勢必會有「河蟹」的利益交換策略。而這個因素會對兩岸的經貿合作、互動帶來什麼影響?且容筆者賣個關子,暫不說破。
結語
筆者小時候有一陣子很迷音速小子電玩,每一關到最後的魔王,都巨大無比,看來無懈可擊,但在看了幾次魔王的行為模式之後,便知道何時該躲,何時該進,何時該退,何時該攻。台灣註定處在中國大陸的旁邊,而人類對於巨大而未知,看來兇猛懷有敵意的對象,總會充滿恐懼。生物演化的規則告訴我們,恐懼是好的,那能避免你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但人類歷史上,國家們克服挑戰而存續繁榮,不能只依賴恐懼與閃躲,而是靠了解後擬定策略而迎向難關。希望這篇文章能帶來一個觀看中國的新視角。
特色圖片:Tomoaki INABA/Flickr CC/goo.gl/DU3E08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