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起中山堂有特展,重現「中華商場」當年的街道,復刻過往知名的電器行、西服店、唱片行、古玩店與老照片。 記者黃文鈴/攝影 |
1992年拆除的中華商場,號稱什麼都賣,是許多老一輩人的回憶。今天起在附近的中山堂有特展,重現當年的街道,復刻過往知名的電器行、西服店、唱片行、古玩店與老照片,回味那段淘寶歲月。
擁有忠、孝、仁、愛、信、義、和、平8座商場的中華商場,1961年啟用,曾於60、70年代叱吒一時,人潮絡繹不絕,來訂做制服、蒐集古玩、買黑膠唱片,連大甲蓆等台灣各地特產這裡也有。
國民政府遷台,台北市政府委託警民協會在中華路鐵道兩旁搭建三排棚屋,臨時安置流亡逃難的人,隨著時間演進不斷擴建,形成雜亂違章建築,1961年拆除,興建中華商場。
在中華商場出生的盧寶鐘,歷經原本「竹仔厝」棚屋,與家中7個兄弟姊妹搬進商場,父親經營古玩舊貨生意,大哥、三姐、四哥則經營電料行。
她說,當初台北只有中華商場,美軍顧問團、越戰美軍、開放觀光後來台日本人都是中華商場消費大宗,大哥的店某一年大年初一就賺了40多萬,「很多店家的第一桶金都是在中華商場賺到的。」
中華商場拆遷戶權益促進會會長林獻榮回憶,當初許多店家不滿政府拆遷市場,曾發生激烈警民衝突,動員兩千多名警察。由於政府規劃不當,拆遷到安置花了8年時間,許多店家只能在天橋上擺攤流離失所,「看了讓人心酸」。此次特展展出當年抗爭照片與燒死30人的新生大樓大火紀錄片。
特展從今天起到12月22日,期間安排實地導覽,12月20日舉行故事講堂,導演蔡明亮談「老伯伯的眼淚」。報名可洽中山堂網站(www.zsh.taipei.gov.tw)。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